在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昨天召開的科技成果評價會上,由中鐵十四局集團、中南大學和山東大學等單位完成的長沙地鐵3號線湘江隧道《水下巖溶越江盾構隧道施工綜合技術研究》、長沙地鐵3號線湘江隧道《城市復雜環境下大直徑盾構隧道穿越京廣線敏感區施工控制關鍵技術》兩項科技成果被認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長沙地鐵3號線湘江隧道全長2.65公里,連接湘江東西兩岸的靈官渡站和阜埠河站,下穿湘江和國家5A級景區橘子洲,是全線控制性工程。湘江隧道橘子洲段下方是形成于3億年前泥盆紀湘江巖溶發育區,此區域的溶洞宛如一個巨大的蜂巢,溶洞見洞率高達80.6%,平均每隔1米就有1個溶洞,在這里施工極易導致地面沉陷、江水貫通,被業內稱為“地質博物館”,施工難度在國內外罕見。
為了適應高水壓、長距離、大埋深和湘江復雜水下巖溶發育區的施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保護好湘江水資源環境,中鐵十四局施工團隊在長沙地鐵建設史上首次選用泥水平衡盾構機,與中南大學聯合攻關,通過搭建水上鋼平臺,將溶洞處理由水上施工轉換為“陸地”施工,有效解決了技術難題。同時,施工團隊采用創新環保型材料,用鋼圍筒做“防護墻”,隔斷了施工與江水的聯系,有效保護了湘江環境。施工團隊還聯合研發人員對盾構機做了針對性設計,應對了因施工中黏土層堵塞刀盤開口影響施工的難題。
長株潭城際鐵路全長96公里,是長株潭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的主干線路。其中樹木嶺隧道為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之一,穿越整個長沙主城區,全長12860米,盾構段長6550米。在施工中,盾構隧道左、右線先后10次下穿京廣鐵路大動脈,連續下穿老舊房屋,施工難度在國內同類型工程建設中首屈一指。負擔該工程施工任務的3臺直徑為9.33米的盾構機,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土壓平衡復合式盾構機。中鐵十四局施工團隊通過反復研究及現場試驗,不斷調整盾構機掘進參數和同步注漿量,成功將地表沉降控制在1毫米范圍內,遠遠小于設計要求的7毫米沉降控制值,被世界隧道協會的國際專家稱為“了不起的穿越”。
專家團隊一致認為,依托長沙地鐵3號線湘江隧道和長株潭城際鐵路樹木嶺隧道研發的兩項技術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在水下巖溶地區盾構隧道建設和城市復雜環境下大直徑盾構隧道建設領域有著廣闊的推廣前景,科研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隧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