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中,我們為什么要使用濕噴機械手,大家普遍認為:為了提高質量,濕噴機械手施噴的混凝土強度高,密實度好;為了實現機械化,現在工人不好找更不好管理,機械代替人工是時代趨勢;為了迎合招標文件需要、兌現投標文件承諾、展現企業裝備硬實力。
這些說法都很好理解,也都是對的,我們也非常贊同。但今天我們試圖從成本管理、均衡生產、安全管理等方面深挖其背后邏輯,同時指出目前濕噴機械手發展遇到的困境和對其未來展望,以引起大家的重視,更希望促進我國濕噴機械手全產業鏈的良性發展。
一、 成本管理 濕噴機械手不僅降低濕噴砼成本,也能降低項目綜合成本
少用人工即降低成本 這個不用多談,大家肯定都明白,所以你也不用糾結機械噴射手工資高。只有每個項目都使用,才能培育廣泛的技工市場,才能最后把行業虛高工費降下來,從而把整體技能提升起來,以后還會有新變化:如無人操作,這個很快,隨著新基建(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的建設及應用,無人化作業都屬于小兒科技術應用。所以,建議大家還是多一些高度和站位吧,不要再小農思維了。 通過【思考隧道】對高鐵項目9個隧道口調研統計,使用機械手作業的人工費用及配件設備維修費30萬元/年,使用小型濕噴機作業的費用需要65萬元/年,多花了35萬/年。 在這里拿測量舉個例子:隧道老板招聘測量員一般都是從央企大單位高價挖人,前些年,一個月1萬多塊的工資很有吸引力,現在呢?隧道測量單洞1.5萬,為何?測量軟件、儀器都在不斷得發展和完善,門檻降低了,正常人一周就可以獨立的進行隧道放樣了!在此,我想濕噴機械手也會沿著相同的路子發展,隨著軟件和硬件的不斷升級,設備的操作難度也會逐漸降低,比如測量、比如自動擋汽車。簡單地說就“門檻降低了”,能參與進來的人越來越多了,也就不再“奇貨可居”。 減少工序作業時間降低成本 通俗地說就是縮短循環時間。隧道施工是由不同工序不斷循環構成,如果我們假定隧道A長度1800米,全是Vc級圍巖,每循環0.6m,共計3000個循環,一天2循環, 12小時/循環,假定核定的機施費+工費是5000萬,那么隧道干完每小時工費+機施費指標為5000/3000/12≈0.14萬/小時。單洞雙線上臺階,機械手噴漿3~4小時,小型濕噴機6-7小時,按照每循環增加3個小時計算,隧道施工完成要增加9000個小時,增加的費用將達到1260萬元。大家試著想想,多少成本敗給時間?(數據隨便列的,各位老總根據自己項目套算哈)。 濕噴機械手對拌和、運輸成本的影響 這個邏輯需要深入講解一下,一個小型濕噴機引起的普遍虧損:噴漿工序要用14小時/循環左右,目前攪拌站多為單機站,因噴射砼和其他砼配合比不同,一旦供應就得一次供應完(小濕噴機對超粒徑骨料更很敏感,得吃“獨食”),所以小型濕噴機更加嚴重占用攪拌站資源,這種情況也會導致攪拌站罐車和人員的大量閑置,同時,等待打砼的承臺、橋墩、樁基也開始窩工,整個工區段落陷入低工效!這些年,攪拌站的規劃從單機站到雙機站,建站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不深入思考段落工程內容之間的互害關系,那我們應該距離建設三機站、四機站并不遠,現在也有領導呼吁洞口建設專用濕噴攪拌站,成本會更大。 反過來算一下這個管理邏輯背后的成本,項目早完成1天能減少多少管理成本、機械設備租賃成本、周轉材料成本以及窩工損失,更何況早完成的可能不止1天。就這么簡單的推演一下,經濟效益高下立判。也許你會說“我多增加幾個拌和機不就行了”,試問誰家的拌和機是免費的?操作拌和機不需要人操作么?不需要增加配套設施么?如果是南方可能需要增加夏季降溫的措施,北方需要在冬季增加保溫措施,如果這些也算上去,項目節省一個冬季或者夏季施工時,又能多節省多少成本? 濕噴機械手高產量對其他區段工程項目內容的影響 這個思考牽扯拌和站使用效率,我們對拌和運輸費用的核算模型是什么?那就是攪拌樓能按額定產量連續出砼,沒有空置攪拌運輸車,沒有閑置人員,那么攪拌運輸費用肯定。從另一角度來講,這也是我們每個標段建站數量的計算依據,沒這個模型,拍腦門,無疑是粗糙的。另外,所有工作內容,包括噴砼、橋墩、襯砌、承臺、仰拱都應該自覺的把對拌和站公用資源占用時間最短作為工作最終目標,沒有這個格局和組織能力,那大家成本和進度都會亂套,不顧及別人,最后會影響自己。這就要求從砼資源配置上提高生產力,在路橋隧的所有使用砼的工序里,噴射混凝土又是最獨特的,因為它是靠濕噴機來最終實現砼,所以其對攪拌站資源的占用也最為嚴重。 濕噴機械手減少回彈 噴射砼利用高壓風沖擊密實,從噴射距離和角度分析,噴頭要徑向垂直巖面,與巖面距離0.8~1.2m效果。采用小于型濕噴機作業,回彈料打到身上疼痛及安全隱患大,工人作時角度無法垂直巖面,距離要盡量遠,而且會降低風壓。采用機械手可以輕松控制噴射角度及距離,調整到正常風壓,角度、距離及風壓調整到狀態,噴射砼回彈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