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隧道施工的現狀
全斷面開挖法:全斷面開挖法又被叫做全斷面掘進法。在隧道設計中開挖斷面,從而可以在一次施工中完成開挖斷面的方法。一共有三種方式開挖:新奧地利全斷面開挖法、護板全斷面開挖法和掘進機護板全斷面開挖法。這種施工方法的操作相對簡單,一般常規的工作順序有:使用移動式鉆井臺車,先全斷面一次鉆探并進行裝藥,然后鉆進小車返回到50m安全位置外,然后引爆,一次爆破成型,將鉆孔車開往開挖面推入到位,開始鉆探及爆破作業的下一個步驟。與此同時,在施工前的防水隔離層作為初期的支護,進行第二次的堆砌。
臺階法:臺階法又分為正臺階和反臺階法。施工在穩定性差的巖石,整個隧道斷面分為若干層,由上到下段開挖,前后各從一個小一些積極步驟形成開挖面。上部臺階的鉆研作業和下部臺階的出渣可以同時進行,而使效率可以改善。之后,整個斷面開挖出來后,然后由邊墻到拱頂襯砌。在隧道的第1層頂部的第1個挖掘是一個彎曲的導坑,需要鉆更多的井眼,以防止倒塌。導坑超前距離很短,使石碴爆破直接拋落到范圍以外的坑,以減少扒碴工作量,提高施工速度。如巖石隧道頂部松動,應立即用臨時支撐螺栓或鋼拱坑,以防止倒塌。
分步開挖法:較為軟弱的圍巖不能大斷面的開挖,應該采取分部開挖的方法。當前的分部開挖法有三個主要形式:預留核心土法,雙側壁導坑法,交叉中隔壁法和中隔壁法。預留核心土法主要用于五到六級的圍巖隧道的施工。施工順序主要分為:初期的人力和機械相結合的施工,在開挖拱部土體的支撐;在初期的支撐保護下,進行第二次的挖掘,這次主要是挖核心土體和下半部的土體,并且進行封底;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再次進行二次襯砌。這類方法的施工穩定性好,施工安全。
二、各種復雜條件施工技術分析
膨脹土圍巖的施工技術:膨脹土地層的隧道在開挖后,可能會導致圍巖變形現象,或者由于長期浸水而膨脹風化而開裂等,導致圍巖失去良好的支撐力,破壞其穩定性。因此,在膨脹土地層中建造隧道,首先應該進行勘察圍巖壓力及其流變情況,掌握其變化規律。為了遵循減少對圍巖產生擾動的原則,適宜采取無爆破掘進法,采取用掘進機、風鎬、液壓鎬等開挖方式,合理減少圍巖暴露時間及時進行襯砌處理,避免出現圍巖膨脹變形。不合適采取開挖方法的部分,可采取正臺階法、側壁導坑法和“眼鏡法”。
松散地層的施工技術:松散地層結構松散,容易出現坍塌現象。在此類地質條件下進行開挖隧道,應該盡量減少對圍巖的干擾,大多遵循先護后挖、密閉支撐、同時挖邊封閉的原則,或者采取超前注漿改良地層和控制地下水等方案。
1、超前支護:在隧道開挖前,采取超前支護方法,可避免在坑道掘進過程中出現坍塌現象,超前支護主要包括超前錨桿、超前管棚等方法。
2、超前小導管預注漿方法:超前小導管預注漿主要是根據開挖外輪廓線,按照規定的角度置入管壁帶孔的小導管,在施加壓力的同時,向管內壓注水泥,以增強巖體的穩定性起到超前預支護作用。
3、降水、堵水方法:松散地層中的含水量,造成隧道施工中存在各種隱患。因此,在施工中兒科綜合采取輔助坑道內井點降水、深井泵降水、注漿堵水、洞外地面隧道兩側布點等方法。在隧道施工中,結合隧道埋深以及工程水文地質條件,綜合考慮技術經濟條件,從而采取可行性的技術,切實提高工程質量水平。
溶洞地質條件的施工技術:溶洞的溶蝕作用非常明顯,在隧道施工中難以會出現溶洞現象,因此,在溶洞地區修建隧道過程中,應該明確溶洞分布范圍、類型、巖層的穩定性、填充物以及地下水條件等,從而采取安全的施工方法。針對尚未發育的巖溶區,應該采取全面的預防措施,預防出現然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等情況,從根本上確保施工的安全。在隧道穿過巖溶區中,其巖層比較穩定,且溶洞發育應該完整,地下水量不大的情況下,可考慮采取探孔或物探等方法,以掌握實際的地質條件。如果溶洞穿越暗河水囊等巖溶區,首先應該采取超前鉆探及時,提前解決施工中的排水問題。在突發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的情況下,可采取平導作為泄水通道,順利開辟掘進工作面積??傊?,“引、堵、越、繞”等方法可及時處理巖溶地段隧道出現的溶洞現象。